央行金融稳定报告谈人身险利差损问题:该怎样南宫·NG28,解决?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5-01-02 20:20:01    浏览:

[返回]

  2024年12月底,央行2024中国金融稳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再以专栏形式谈及人身险行业的利差损风险。

  事实上,伴随一波波的炒停售下的保费激增,和日益下滑的投资收益、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行、十年期国债利率的走低以及预定利率的调整等诸多因素交织下,关于人身险行业利差损的担忧与讨论愈发激烈,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迷雾。

  从3.5%到3%,再到2.5%,再到2%,乃至公司陆续推出1.5%保底的分红险产品,和投连险产品,都在述说着监管层面和企业经营层面对未来利差损的忧虑。回首遥远的九十年代末那场惊心动魄的利差损危机,使得整个行业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持续艰难消化,时至今日依然令当年出海上市的巨头们当印象深刻。那是一次深刻的行业危机。

  如此悬殊的数据对比之下,往昔的惨痛教训愈发显得清晰而刻骨。由此,可知监管者和行业经营者们面对利差损这一潜在威胁时,内心到底有着怎样的余悸,或者说惶恐。

  那么面对日益严峻的利差损风险,“报告”又提到了那些应对之策?这无疑也将是下一步人身险发展的政策基础。

  利差损在低利率环境下尤为突出,此前部分发达经济体保险行业曾因利差损导致严重亏损甚至出现“破产潮”,相关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而利差恰是国内人身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随着近年来利率中枢下移,国内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收益率明显下降,但负债成本较为刚性,加之资产久期普遍短于负债久期,人身险公司面临资产收益难以覆盖负债成本的压力。

  从资产端看,可以发现:受低利率环境、权益类资产收益不及预期等多重因素影响,近几年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收益率持续下行。

  28圈体育,

  从负债端看,可以发现:人身险公司保单普遍设定预定利率且期限较长。随着利率下行,准备金补提力度加大。从资产负债匹配看,人身险行业久期缺口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28圈体育,

  如此可以推演:由于寿险产品是长期产品,承诺客户的回报率是长期固定的,也就意味着预定利率是长期固定的,如果在保险期限内由于利率逐渐下行等原因造成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率下降,出现投资收益率与预定利率的倒挂,必然会给寿险公司,乃至寿险行业带来利差损。

  一旦发生利差损,寿险公司已售出的大量固定利率长期保单将带来巨额亏损,销售越多,后续投资收益率下行幅度越大,时间越长,寿险公司的损失就越大。利差损下,偿付能力,现金流可能迅速耗尽,寿险公司经营的血液会迅速抽干。

  伴随着是寿险公司经营之本——资产与负债匹配的逻辑被破坏,经营走向混乱,公众信任危机出现。这会对寿险公司,乃至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历史经验证明,利差损带来的后果往往要消化数十年。

  当外部经济、金融、政策环境变化拉低市场利率,同时保单预定利率尚处于高位,造成两者之间倒挂时,就容易发生利差损。

  事实上,日本、美国、我国都先后发生过由于利差损导致的大规模保险行业危机。

  上个世纪利差损风险,也曾严重冲击大型发达市场的人身险行业南宫·NG28,。无独有偶,发生的背景多是在人身险快速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过后,伴随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针对利差损风险,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人身险行业多采取了针对负债和资产端的系列配套政策,压降风险。但也经历了多年,整个行业才慢慢消化了利差损。

  日本通过引入与国债收益率挂钩的标准评估利率来引导保险公司降低预定利率。美国持续下调法定准备金评估利率,引导寿险公司改善负债成本。德国2011年以来引入额外准备金制度,通过调整评估利率来间接降低负债端成本。

  美国人身险市场大力推广变额年金、投连险等利率敏感型产品,推动由客户自行分担投资风险的独立账户快速发展。欧洲保险公司为应对欧债危机后的低利率环境,推动产品销售从保证收益型产品转向纯风险损失率定价产品以降低负债成本。

  日本通过发展健康保险等保 障型产品,降低了对储蓄型产品的过度依 赖,从而有效防范利差损风险。从国外保 险公司应对利差损的经验来看,降低负债 成本是走出利差损的关键。

  日本、美国寿险业通过持续增配长久期债券拉长资产久期,降低久期错配风险。日本寿险业久期缺口从20世纪 90年代的10~15年降至2011年的3.8年。

  日本保 险业通过扩大海外投资比重、借助海外高息资产弥补本土高收益资产的匮乏。欧洲保险公司通过全球化配置债券提升投资收益水平,并适度利用衍生工具对冲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欧洲保险公司通过增加长期股 权投资、地产投资、集合投资计划等另类资产来获取超额收益。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回顾美国、日本两大寿险市场的利差损往事,和中国寿险市场第一次利差损遗韵,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国内寿险可能的利差损风险?对于行业经营有着怎样的启示?追因溯果,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行业为何会有今日之利差损风险格局?

  多年来,很多寿险公司产品结构单一,资产负债严重失衡,多以高预定利率吸引客户,但同时缺乏长期投资能力。尤其是近两年面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深度调整、负债端转型的压力,产品都集中在增额终身寿、年金等利率敏感型储蓄型产品赛道上的企业两端压力陡增。

  这也是2023年以来,监管部门采取了包括推行 “报行合一”、下调传统险预定利率以及对万能险和分红险的实际结算利率进行压降等一系列措施来防范利差损风险的大背景。

  根据长期利率趋势,推动行业灵活调整各类型保险产品定价利率,缓解负债成本压力,确保长期利差损风险可控。同时,下调分红险和万能险演示利率上限,合理降低客户预期,进一步引导行业降低保单分红和万能险结算成本,防范此类产品的潜在风险。

  与传统型产品相比,保单利益浮动的产品保证利率较低,且为保持产品竞争力,在抵御利率风险的同时还提供潜在资产收益分享机制。可适当鼓励该类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提高保单利益浮动的产品占比,防范单一产品发展带来的利差损风险。

  寿险业务本身具有长期性特征,但国内市场上符合寿险资金配置需求的长久期债券供给不足,客观上限制了人身险公司合理匹配资产负债期限的能力。可增加长期限固收类 资产供给,改善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状况。

  积极引导保险公司的诸多利益相关方更加重视保险公司的长期业绩表现和潜在价值创造能力。在偿付能力、监管权益资产占比额度豁免等方面,考虑采取审慎的逆周期调节手段,支持行业长期稳健投资,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近两年,太多的数据诉说了寿险公司的保费缺口:代理人数量下滑、新单保费、新单价值、银保趸缴激增、一波又一波的炒停售……

  面对上述现实经营中的巨大压力,如何避免利差损风险?如果说过去的两年利差损尚是属于未来的灰犀牛,经过过去半年十年期国债、多项利率指标的快速下滑,利差损风险已经成为影响当下人身险公司经营的可见的行业性风险,净资产的大幅减少已经足以说明问题。

  首先,产品设计预定利率需慎之又慎。大量事实表明,利差损的产生多源于过于激进的、基于对过去经验的乐观预定利率定价。但如今环境已然大变,严格把控产品预定利率,从根源上减轻负债端压力将是为企业稳定运营奠定基础。这也会是过去一年以来“降本增效”裁员滚滚的一大背景,今年这一情况将更甚。

  其次,加大对长期安全性资产的配置力度,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深度转型中的市场,在日益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中,如何确保资金安全,如何以合理布局长期安全资产,增强资产的稳定性,实乃穿越周期的实乃重中之重。

  28圈体育,

  再者,强化资产与负债匹配管理不可或缺。这要求精准平衡寿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确保资产与负债在规模、期限等方面高度适配。

  最后,优化产品结构并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在产品设计环节,提高非利率敏感型、低预定利率产品的比重,以多元化产品分散利差损风险。这也解释了为何当下分红险成为主流,事实上分红险也只是过渡性产品,未来利率如果继续下行,投连等产品会成为主流。毕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利差损之所以能“损”到这几乎让所有人都坐不住的局面,外因的冲击自不必说,内因的惯性更为可怖:如多年来相当部分的机构口口声传的“转型、价值和高质量发展”到底体现在哪里?

  从期交提升到价值转型,从长期保障到结构优化,再到如今令整个行业颇为头疼的高固收类产品......联想当年那一系列的数据有多么漂亮精致、始作俑者多么春风得意,现在就有多么的胆战心惊。

  曾几何时,利差损要么是古早的传说,要么还处于一种远期预测的状态。毕竟3.0%、3.5%乃至4.025%产品大卖特卖的日子并未远去,仿若昨日。谁又可料到,风险来得这么迅疾,让这本交予“后人的智慧”提前兑现了。

  面对如此刹不住的趋势,一众公司也从乐观急转为悲观,甚至有一些颇有实力的公司预测了十年期国债降到0的情况,发现公司根本撑不过一年,这无疑让掌舵者惶恐不安,乃至引发全系统新一轮的焦虑。

  于是,再度出现明明2024年超额达成年度任务,非但不发年终奖,反而推出更加激烈的裁员降薪潮,且波及相当部分的高管,和中层。不过,最受伤的还是基层岗位。这一轮裁员风暴,也将是2025年的一个缩影。

  最根本上的是寿险公司要转变经营观念,从追求市场份额、追求业务规模,走到追求产品价值和服务价值,追求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唯有走出传统思维模式,摒弃短期经营,以长期主义思维统领经营之路,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利差损的风险。

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 鲁ICP备2020047637号-2

搜索